香港大学-词条香港大学词条已锁定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为“港大(HKU)”,是一所位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有亚洲“常春藤”之称。其奠基于1910年3月16日[1],次年3月30日正式注册成立,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建校初期,香港大学规模极小,自1912年3月11日正式开学,到1916年12月举行首次毕业典礼,仅有23名毕业生。1948年4月9日后,学校秩序重建与结构转型并举,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17年12月15日,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任命国际著名光电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翔教授为香港大学第16任校长[2]。 截至2017年12月,香港大学有十所学院,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它在经济、金融、会计、生物医学、牙医、教育学、人文学科、法学、语言学、政治学与社会科学等领域展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3][4] 快速导航
1历史沿革香港大学是香港第一所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为香港西医书院首届毕业生。 港大校园内的孙中山塑像当时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成立大学,时任港督卢押认为英国同样需要在香港设立一所大学,一为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抗衡其他列强文化理念,便于英国向华南拓展势力、巩固其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而清政府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遂默许并予以支持。恰又逢当时太古集团辖下的一艘货船发生工业意外事故,导致多名中国船员伤亡,管理层急欲修补公司形象,便一同捐款资助成立港大。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如汇丰银行)支持下,卢押最终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于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学的奠基仪式。[6] 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举行了正式的创校典礼。因卢吉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如共产主义理念),大学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故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当中没有开设社会学和哲学等人文课程。 1916年12月举行第一届毕业礼,有23个毕业生及5个荣誉毕业生。 1925—1926年省港大罢工后,政府为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绅商,磋商在香港大学增设中文学系,让汉文中学毕业生入读。 1927年,港大中文系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加上其时又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 1941年因香港沦陷,本部大楼遭炸毁而停办,至1945年复办;战后随社会需要陆续加设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 香港大学(10)1956年,为了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香港大学建立继续教育部,为成人教育提供支持。 1961年,香港大学举行50周年校庆,此时学生总数超过2000名,是1941年的四倍。 1967年,社会科学学院成立。 1969年,法学部成立。 1982年,以Prince Philip Dental Hospital为基础,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成立,是香港地区唯一的牙科专业高等教育机构。 1984年,教育系与建筑系分别组建学院,同年法学部升格为独立的法学院。 1989年后政府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使多数香港人不用远赴英国读大学,也为主权移交中国作准备,大幅增加大了学位和课程种类,港大学生人数因而迅速增加。 1992年,继续教育部演变为专业进修学院。 主权移交后,虽数次被校政风波困扰,但大学逐渐由专注于教学过渡为教学和研究并重,并拓展和海内外大学和研究所的学术交流,犹以医学研究(如SARS病毒研究)最盛。 2001年,香港大学第十个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成立[7]。 2005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更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8]。 2015年,香港大学法学院加入新丝路法学院联盟。 2学术科研科研机构截至2014年,香港大学设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类直属、附属科研机构90余个[9]。
科研指标
自1989年至2013年,香港大学科研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20项,其中还诞生了首位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香港科学家。 2011年7月,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发现导致肝癌复发和化疗抗药性的癌干细胞。港大这项崭新发现,对于了解肝肿瘤形成和未来癌症治疗带来重大突破,研究发表于干细胞研究范畴最权威的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 学校风景2011年6月,港大发现全新药物疗法以控制流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涂文伟教授研究团队发现帕米膦酸钠,一种一向在临床上应用于治疗骨病的药物,能有效控制季节性、大流行H1N1病毒或禽流感H5N1病毒引起的流感。港大利用完整的人类免疫系统的”人类化小鼠“模型,证明了新疗法能有效对付各种类型的流感病毒。 2009年1月,香港大学教授再度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项。香港大学三位教授与内地合作的两个研究项目分别获颁一等奖及二等奖。由香港大学王振宇教授和王继德博士联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十三名医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得奖项目为“对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另外,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座教授方汉平和华南理工大学和中石化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的得奖项目“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获颁发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除了此项二等奖外,方教授的研究屡获奖项,包括裘槎基金会的优秀科研者奖、香港大学杰出研究学者奖及杰出研究生导师奖。 2008年1月,港大莫毅明教授经内地专家推荐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港大数学系讲座教授莫毅明,以《关于对称与齐次空间的复几何》研究项目,经内地权威专家推荐,获国家颁发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为全国数学学科仅有的两项获奖项之一。 2007年2月,香港大学支志明教授:香港首位科学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支教授以其“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项目,成为香港自1989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以来,首位获得一等奖这个最高级别奖项的香港科学家。 2006年1月,港大外科学系讲座教授范上达教授及其领导的肝移植组以其突破性的“成人右叶活体肝移植”技术,获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首次有香港学者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2012年至2013年,香港研究资助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向香港大学拨付总计10.88亿港币的研究经费;同期,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向香港大学拨付研究用补助金11.96亿港币,香港政府拨付经费1.23亿港币。除此之外,香港大学还与本地及海外各类组织机构订有研究合约,截至2013年合约金额总计8.3亿港币。 在受捐方面,截至2013年,香港大学获香港慈善团体、香港工商界、本地及海外各类资助累计39.2亿港币。
汤森路透发布的《2012年度期刊引用报告》(JCR)中,香港大学以3535篇文章(2012年)位居全港首位。依照刊登在汤森路透所跟进期刊内的24061篇文章计算(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香港大学共计获得331086次引用,同为全港首位。[16] 学术资源
截至2017年11月,香港大学图书馆系统由一个主馆、六个分馆组成,馆藏纸本图书共计309万册;港大图书馆馆藏涵盖音乐、教育、电子、医药多个领域,各具特色;主馆下设的特别收藏馆藏有香港各个时期的期刊、书籍、政府出版物、简报,几乎涵盖了香港历史及民俗的方方面面,是全港最完善的相关资料收集机构;该馆同时还承担着世界贸易组织与欧洲文献中心的托管任务[17]。
香港大学美术馆:[18]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座落般咸道大学东闸入口旁的冯平山楼,以及徐展堂楼底下三层;徐展堂楼展厅由徐展堂博士赞助建筑经费,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正式开放。香港大学早于一九五三年已开始搜集博物馆藏品。经过多年来热心人士捐赠和大学购藏,博物馆现今收藏了超过一千八百项具有历史价值的艺术品,这些藏品主要分为青铜器、陶瓷和书画三类。釉里蓝点彩三足水注、明嘉靖青花孔雀花卉纹罐、三国青釉奏乐人物飞鸟堆塑谷仓罐都是其中精品[19]。 香港大学许士芬地质博物馆:[20] 本馆位于香港大学本部,辖属本大学地球科学系,自2009年1月16日起对公众开放,为全港首创且唯一的地质博物馆。全馆收藏了包括由已故许士芬博士捐出的稀有矿物收藏品在内的近万件藏品,当中展出950件矿物和300件岩石,并透过展出350具在中国各地发现的化石标本来介绍地球过去超过45亿年的变化;馆内收藏的云南澄江生物群化石、辽宁出产的保存完好的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化石,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化石考古发现[21]。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2] 2003年,饶宗颐教授将数十年里因勤于学术研究而积累的藏书,包括珍贵的古籍善本和其他书籍、书画作品赠送给香港大学,藉此回馈香港。在已故的香港丽新集团主席林百欣先生、饶宗颐学术馆之友及众多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香港大学成立饶宗颐学术馆,并于2003年11月8日开幕。 经过初步整理,检定古籍约有七百馀种,较为珍贵的古籍善本约百余种,著名学者题赠的书籍近二千册,其他各学术领域的书刊文献约有三万余册。除古籍善本和珍贵的书籍外,其他藏书均按照饶教授的研究领域和书籍性质分类,分为历史学(包括考古学、上古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等等)、宗教与哲学(包括印度学)、潮学、甲骨学、文学、简帛学、语言文字学、目录学、敦煌学、艺术、丛书和期刊等十多种[23]。
3办学条件院系设置截至2014年,香港大学下设10个专业学院,另有研究生院、专业进修学院、数码港学院等数十个独立机构。[24]
优势学科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在1997年推出了“卓越学科领域计划(The Areas of Excellence scheme)”,在全部18个领域项目中,香港大学主持了8项,并协同其他机构参与了6项;截至2013年,香港大学已完成“经济及商业策略”、“药物合成与研发”两项,关于“海洋环境”、“大规模流行疾病”、“鼻咽癌”、“骨骼疾病”、“高分子材料”、“新兴电子建模与仿真”等领域的研究仍在进行中[29]。 从“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中不难看出,医学、商科、信息科学都是香港大学传统且极具竞争力的学科领域;除此之外,港大的土建、法政、教育等学科亦处于世界一流行列。
教学建设港大以小班教学为主,人数不多,课堂内容详实,且十分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得益于班级的大小,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都会向学生提问,他们非常鼓励学生问问题。同时,团队协作成为日常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在香港大学的课程中,需要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比例很大,这对提升交流、合作能力十分有效。 港大没有强制性要求学生上课的措施,更不靠点名保证出勤率,保证学生出席率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课程的质量,自然地吸引学生来上课。港大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教学模式,淡化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为了更加合理地评价一名学生的水平,老师平时会留一些很有针对性的作业,其目的是考察学生跟随课程学习的进度。这种渐进式教学方式既可以保证学生平时的学习质量,又给了学生充裕的自由可支配时间。[30] 学校建筑港大十分重视评教,这也是港大的老师教学质量普遍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对于一门课程,不仅主任老师要被评教,助教也要被评教。学校的管理部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负责学术的教授和老师,一个是负责服务学生的管理部门,两个部分平行运行,各司其职,互不干涉;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保障了教师的教学、学术自由性。 2012年起,香港大学采用了新的四年制学位课程。新课程架构将赋予学生更灵活、多样化且多层面的选择,以汲取知识。新课程架构除有助学生建立强大的本科及跨学科知识基础外,更着重培训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与独立思想能力,并协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成为出色的团队成员,最终成为想象力与创造力兼备的领袖。新课程中引进了”核心课程“和”体验学习“两大模式。其中,”核心课程“主要有科学与科技、人文学科、全球问题和中国研究四大主题,而各个学院设立的多种”体验学习“包括了诸如工作实习等让学生体验真实专业领域工作,提供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卓越学习经历,提供与全球共融且具国际视野的大学教育。[31] 对外交流1998年,香港大学创立全球学生交换计划,为本科生创造在世界各国生活和学习的机会,并予所有交换生以支援。[32]香港大学同时还是Universitas 21联盟的创始成员,这个联盟旨在推进各个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并促进自身的国际化水平。 2012年4月2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光华楼,“香港大学千人内地交流计划”启动仪式举行。“香港大学千人内地交流计划”是港大2012年着力发展的新项目,其缘于李克强总理出席港大百周年校庆典礼时,宣布由2012年开始,中央政府会成立专项资金,每年支持1000名港大学生和老师到内地去学习、考察和开展科研工作,加强中港两地教育交流。[33] 2013年2月1日,香港大学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签署合作草案,加入“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与两所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国内的科研单位和学者,在人才交流﹑研究生培养﹑分享研究资源等多方面展开合作。[34] 4校园环境香港大学校园本部坐落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罗便臣道以西、龙虎山以北;牙医学院及教育学院言语及听觉科学部位于西营盘的菲腊牙科医院内。另有位于新界的嘉道理农业研究所及香港石澳鹤咀的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香港大学平面地图香港大学校园内设有4个文娱中心给同学使用,分别为: 徐朗星文娱中心、庄月明文娱中心、薄扶林文娱中心及方树泉文娱中心。 各文娱中心外分别设有剧场、食肆、排舞室、礼堂等设施供同学使用。其中某部分亦开放给公众使用,如位于庄月明文娱中心的两间食肆。另外于薄扶林道设有两个体育馆,分别为何世光夫人体育馆及赖蒙廉夫人体育馆,馆内有排球场、篮球场、手球场、壁球场、健身室及一个25米游泳池等设施。此外于沙湾径设有何鸿燊运动场,场内设有一个天然草及两个人做草场,可用作11人足球、曲棍球、垒球等活动. 此外亦设有6个胶地网球场及一个50米的标准游泳池。
香港大学建于1910年2月26日,这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就是本部大楼。大楼用文艺复兴期建筑模式的花岗石柱廊所支撑,顶部则建有一座高塔和四座角塔,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本部大楼不仅是文学院的大本营,同时也是港大学生拍摄毕业照的首选地,其中陆佑堂是电影《色戒》学生们演戏的剧场取景地。
位于薄扶林道山顶,揉合了都铎及歌德式建筑特色,引人注目。大学堂于1861年由苏格兰商人杜格拉斯兴建,作为公司总部及寓所,因此取名为“杜格拉斯堡”。1894年,一个法国传道团买下了这幢建筑物,并大举修葺及增建,后于1953年迁出。香港大学在1954年收购了这幢建筑物,并自1956年辟作男生宿舍,改称大学堂。 大学堂之外有设计优雅的梯级,而于内部则有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及螺旋式楼梯,都是该建筑物的特色。多套香港电影曾于该建筑物取景,包括《流氓侠医》、《玻璃之城》等。
邓志昂楼是香港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邻近薄扶林道,由邓肇坚爵士父亲邓志昂于1929年捐助建成,作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之用。 邓志昂楼为1座楼高3层之平顶建筑,外墙铺以洗水批荡,装饰花纹简朴。2楼外墙有5个小阳台。大楼于1931年9月28日由当时之香港总督贝璐爵士揭幕,现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香港大学孔庆荧楼是香港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本部大楼出口对面。大楼于1919年落成启用。其外部自1985年起成为香港法定古迹。原为港大学生会大楼,现为文学院音乐系使用。
香港大学嘉道理生物科学大楼曾荣膺过亚洲最佳建筑物,原因是其拥有的高科技设计,足以与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分庭抗礼。 这座十层高的大楼由八支十米高的倒金字塔形支柱支撑,而在对称的钢质弧形屋顶之下,是大楼的核心部分 ── 拥有高科技含量的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能配合日新月异的科学研究,不但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也减少了在建筑物改动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香港大学校园(11)“舍堂”是香港大学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致课堂和学术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但港大的舍堂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学院的学术教学及独立招生功能,而衍化为只保留社交和课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时担当学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纯粹供学生居住而没有任何学生组织的“学生住宿楼”。除此之外,港大亦有非住宿舍堂。舍堂的活动多姿多彩,但时间上多集中于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住宿生必须参加的。“学生住宿楼”只有男女各三十六个宿位,对于居于较远离港大的学生来说,变相只有舍堂可供选择。由于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审订宿生资格(re-admission)是基于舍堂内活动的表现,希望专注学业或不希望参与太多课外活动的学生只能租住附近的私人住宅或申请非舍堂的学生宿舍(student flat),另外在外租房的内地学生可以得到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cedars)的经济补助。 现时香港大学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三所住宿舍堂为:何东夫人纪念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利玛窦宿舍、李国贤堂、圣约翰学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学堂、伟伦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及孙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别为康宁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纪念堂。其中何东夫人纪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为女生舍堂,利玛窦宿舍、大学堂、马礼逊堂(本科生部分)及康宁堂为男生舍堂,其余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玛窦宿舍由天主教耶稣会主办、圣约翰学院由基督教圣公会主办,行政上皆独立于香港大学。 港大历史上还曾有圣母玫瑰堂,惟因故停办。明原堂于1992年搬迁,易名为利希慎堂。马礼逊堂曾于1968年停办,2005年重开;然而主办者已由伦敦传道会及后来的中华基督教会变为大学本身。 5文化传统纹章在1981年,香港大学建校70周年时,大学向纹章院申请一个完整的纹章,添加部分包括冠顶及扶持盾牌的兽形,此项申请于1984年获英国纹章院批准。纹章里(校徽外)有三头生物,居顶的是代表英格兰的小狮子,左面是代表中国的龙,右面是代表英国的狮子,脚踏着的草地代表香港岛。三头生物都系著翡翠项饰,头盔与彩带代表勇敢的骑士。[40] 校歌香港大学校歌The University Anthem[41]由圣约翰大教堂管风琴师Denman Fuller作曲,时任署理辅政司的前港督金文泰爵士以拉丁文填词。1912 年 3 月 11 日于港大本部大楼落成时,圣约翰大教堂歌咏团等乐团曾公开演唱。校歌沿用至 30 年代,至战后存放于大学档案处。 在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期间,音乐系系主任陈庆恩博士为校歌重新编曲,注入新元素后灌录重现人前。2011 年版本的校歌由香港小交响乐团指挥兼驻校艺术家叶咏诗指挥,港大学生会合唱团与一群中学生携手唱出。[42] 在2011年香港大学百年校庆期间,由港大70年代校友许冠杰先生作曲,80年代校友、著名词人林夕先生作词,90年代校友周博贤编曲,90年代校友谢安琪、新世纪校友许廷铿演唱,跨越四代校友合力为香港大学创作了百年校庆纪念歌曲《明我以德》[43]。
6学校领导历任校长
7学校排名8杰出校友
9合作办学参考资料:免费获取留学方案目前学历 * 就读学校 * 平均成绩 * 已读专业 * 留学国家 留学时间 姓名 * 联系方式 * 微信 * 验证码 换一张 * 提交 |